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社科专栏(四)-- 从二十大看脱贫攻坚战略(作者:张梦瑶 20级工商本2班)
日期:2022-11-10 08:32:09  发布人:科研处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是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是从书本里看到的,可对于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过的。我看到空旷的小镇变成热闹的商业大街,我看到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变成笔直的柏油路,我看到破烂的危房变成独栋的小洋楼,我看到农村走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重回父母的怀抱,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孤寡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养......我所看到的是我们的党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是九千八百九十九万人的政策落地。在脱贫攻坚战之前和脱贫攻坚战期间,诸多学者出谋划策、深入研究,为我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脱贫攻坚取得巨大胜利之后,中国学者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对中国这场脱贫攻坚战进行及时的归纳、梳理和总结,并且思考人类减贫的中国模式在实践上如何操作的?中国模式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特征?它对世界减贫事业又具有什么样的伟大意义?在脱贫攻坚战打完之后,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

一、中国式农业减贫模式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脱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形势,适应当地条件,合理开展针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扶贫活动。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的家乡实行了稻虾生态共养的政策。从前,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往来于农田之间的情景早已不复存在,无论是播种还是收割全部已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实现。稻虾共养模式以种植彩色水稻和养殖小龙虾为主,在稻虾共养的模式下避免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减少了环境的污染,还提升了稻米的品质。现在,每到丰收的季节来临时,当地的农民就会有养虾和种稻的两份收入。“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诗中有画,描绘了诗人的田园生活。如今,中国农民以田为“纸”, 以稻为“墨”,打造农画一体、农旅一体的创意农业产业,营造大美意境,也让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提高了生活水平,过上了小康生活。

二、聚焦精准扶贫新变化

   学者们对于农村光伏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相对较多,在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取胜的新背景下,学者对农村光伏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相对缺乏,大多数对农村光伏项目的研究仍聚焦在农村扶贫方面,若要返贫现象阻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光伏扶贫是我的家乡的一种精准扶贫的方式。当地主要有光伏地面电站、光伏大棚电站和屋顶电站三种模式,地面电站主要建设在土地资源较多的村庄,大棚电站主要集中在果蔬种植村庄,屋顶电站则建立在土地面积较小的村庄,政府结合村庄特点充分利用了平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政府用自身房屋资源、空闲土地、农业设施等建设光伏电站,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体会到我们党中央一直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三、以“兜底”见“成色”

   医疗保险、大病扶持、养老补贴、教育保障、住房建设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农村脱贫帮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农村最贫困的群众的底“兜”起来,才能保证脱贫攻坚的“成色”。这些年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发挥了巨大作用,扶贫政策落实后看病的负担明显减轻了,家有慢性病人和大病患者的农户,这种感觉更明显。教育往往占农户家庭支出的大头,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的关键举措,会给农户带来新的希望。村里的一位农户,丈夫在外出务工时意外去世,家庭立即陷入困顿。她本人身体患有残疾,无法就业,并且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村里了解她的情况后,帮助她家落实了教育补贴政策,一家三口享受低保,她本人每月还有380多元的残疾补贴。两个孩子的学业支出不再是问题。“攒钱盖房”一直是农村人对幸福生活的质朴追求,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住进小楼房、外墙贴瓷砖,房子形象地标注着农村发展的进程,住房一直是农村发展的缩影。村里的孤寡老人列入贫困户之后,政府补贴,村委帮忙,为他们修建起7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两位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和低保金,生活也有了保障。一些居住在黄河滩区的农户,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们搬进了移民小区。居住环境不仅大大改善,生活设施也十分齐全,从一个家庭可以看到儿子儿媳在社区公益岗位工作,孙子在社区幼儿园读书,老人们都一直说家更像个家的样子了。我们的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使人民生活全方位的改善。

四、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艰苦奋斗,做百折不挠的“进取后浪”。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概,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九千八百九十九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欧阳修曾言:"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开",青春的生命如朝阳灿烂,生气勃勃,孕育无限希望,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对于我来说,青年应当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乡村振兴是党的战略也是我们的使命,从前,我感恩我的家乡因为那是哺育我的土地,一心想要学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想让它走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的前端, 现在我更明白乡村振兴的实现是中国约七十五万个农村齐心协力共同致富的成果,从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找到适合每个地区的特色模式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也是我实现梦想的动力,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会跟随它的脚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价值尽情的在我所挚爱的国家挥洒。

 

核发:科研处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